万丈光芒,不及你眸中的热烈和柔光
“我们也是读了很多书,吃了很多苦才到你们面前的呀。”
近日,一名男护士的一段文案让很多人破防了。
“不好好读书,将来做护士”,这个误解是时候被解开了。
今年,国家教育部门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的“大洗牌”,24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同时,教育部将护理学、助产学调整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这足以证明这两个专业的重要性,对优化医学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事实上,现实中的护士比很多人眼里的护士,已经存在了认知上的鸿沟。护士,不再局限于“打针发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就病人需要的检查和治疗与医生进行沟通,并做计划安排,同时,满足患者的健康护理需求,包括生理、心理和情感方面,有时也包括患者家人的需求。
我们已经迈入了精准医疗的大时代,护理作为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向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离不开一代代身袭白衣的护士们,提灯前行,薪火相传。
在护士团队中本科生超过91%、研究生近6%的浙大妇院,肩负起了全省大部分的妇产科专业领域的护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浙大妇院党委书记吕卫国说:“护理工作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服务性很强的专业。我们要打造一支强大的护理队伍,具备全面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面的护理服务。不仅仅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更要关注其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为患者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照顾,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和亲和力。”
在“5·12”护士节到来之际,我们邀请了不同时期的护士,从她们的亲身经历中看到,护士职业的革新和传承。
成绩优异当上助产士
兢兢业业38年常常被“点名”
6月,莫黎华就要退休,离开工作了38年的护士岗位,万般不舍。
再回首,有辛苦有快乐,个中滋味,都是她的财富。
“八十年代进入医院工作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莫黎华说,1984年初中毕业,她因为成绩优异,被当年的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女保健院自己开设的助产士学校录取,虽然也是中专,但是相比其他专业更热门,因为工作不愁找。
三年的学习结束之后,她直接进入到浙大妇院工作,在各个科室轮换,最终在分娩室工作了将近30年。每天在啼哭声中,迎接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据不完全统计,从她手中接过的新生儿超过1万个,很多亲戚朋友、同事的娃都是她来帮助接生的。
作为科室里的“老人”,她在长年累月中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很多人分娩都会“点名”要她。“面对复杂的情况,需要产妇的努力,也需要助产士在一旁的判定和指导。曾经一名老师几乎放弃自然分娩,马上就要上产钳了,但是我看过情况之后,觉得还能再努力努力,所以让她跟着我的节奏,最后顺利生产,母子平安。”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她看来,除了掌握专业技能之外,作为分娩室的护士,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需要巧妙地运用一些话术和技巧。
莫黎华也见证着“生娃”这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以前在分娩室,剖宫产很多,不拆台接生;如今主张自然分娩,拆台接生。自从有了无痛分娩之后,更多定制化的分娩方案被制定出来,连分娩体位都可以多种多样,更多的人文关怀会注入整个分娩过程,而且分娩后的管理也更加细致。”莫黎华坦言,自己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面对新事物,也需要不断学习和与时俱进。她也完成了专升本的跨越。
眼下,她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传帮带”工作,让年轻的一代快速成长起来。她寄予了厚望,“她们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配备着优质的软硬件,更是生在宽松多元的时代里,希望每一位白衣天使都能保持热情,热爱本职。”
本科到研究生一路学霸
护理工作之外独立思考投身科研
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护士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她们不仅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知识,娴熟于基础护理的各项技术操作,配合好医疗、避免交叉感染和并发症发生,还要懂得药理学、营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甚至要通过做心理辅导,帮助病人消除压力,以最佳的状态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提高护理品质与效能。
5月5日中午,飞机落地吉林长春。刘玉慧也有了全新的身份——浙大妇院吉林医院妇科一疗区执行护士长。
她快速地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了工作节奏。同事们都称她为“学霸”,有着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得益于她深耕护理专业,从本科一路到了硕士。
相比年纪,刘玉慧的工龄并不长。
1988年,刘玉慧出生在山东。高考那年,她报考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涉外护理专业。
那些年,本科学历的护士“很吃香”,毕业后的刘玉慧顺利进入了杭州一家市级医院做护士,也有编制。
一直以来,她目标清晰,不想自己止步于此。辞职,复习,考研,上岸,一气呵成。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她进入浙大妇院,也是医院招入的第一批研究生护士。无论是晨间护理还是病情观察,她都表现优异,经常出现在各种“大比武”的现场。她还主持了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项目1项,在1~2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现在的护士,可不比当年,机械地执行医嘱,按部就班。我们都有自己的思考,专业度越来越高,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发现患者病情发生变化的是护士,临床工作中造口管理、输液导管管理等问题,年轻的医生也会请教护士。在医疗行业,医生和护士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
“回归临床,辛苦归辛苦,但是成就感很高,幸福感也很满。”刘玉慧说,在妇科肿瘤病房的5年时间里,她会为成功出院的患者送去祝福,也会为陷入绝境的患者带来鼓励,“理性地工作,感性地交往。”
互联网+护理服务掀起风潮
上门服务提升护士职业价值感
“方玉佳护士进行母乳喂养指导的时候非常耐心细致,详细讲解并示范了几种喂养方式和对应的场景,清楚说明关于早产儿的一些照护喂养方式和如何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缓解了产后带娃的焦虑。”
“堵奶,吴护士边疏通边聊天解答我母乳喂养的困惑。一边通,一边让宝宝吸,指导亲喂,比月子中心的护士更有经验。”
收到新手妈妈们的满意反馈,肖云霞很欣慰。
她是浙大妇院钱江院区产二科护士长、护理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质控组长。
即使放在5年前,很多人也难以想象,护士竟然能走出医院,提供“上门服务”!
随着居家护理需求的增长以及趋于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从2022年3月,浙大妇院在互联网医院积极提供“互联网+护理咨询、护理门诊、居家护理”服务,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优质专业的服务,减少医院家庭之间的往返奔波不便:可以一键预约母乳喂养/特殊喂养指导、乳腺疏通、新生儿脐带/臀部护理、新生儿沐浴抚触等十几项母婴护理服务。
事实上,“上门服务”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肖云霞介绍,院内的护理一般在产后三四天,只需要关注产妇的身体状况,而现在更多地需要指导新手妈妈“坐月子”,而且常常在现场碰到的问题超出了产科的知识范畴,包括了儿科甚至是其他学科,所以提供上门服务的护士们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这就需要她们在上岗之前进行培训,据了解,目前医院超过200名护士拥有上门服务的资质。
居家护理的需求是与日俱增,2020年的月订单量还在200单左右,今年已经增至600单。“项目成立之初,我们还担心护士不愿意,毕竟是利用大家的休息时间。但是后来我们收到的反馈是,护士们上门可以跟患者近距离接触,充分交流,而且被重视,被需要,护士的职业价值感立马得到了提升,护士们还是挺有热情的。”
而且,相比市场上的有偿服务,很多产妇更加信任医院的专业护理人员。肖云霞很骄傲地说,目前患者反馈的满意度接近了满分,这也给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护理人员更大的动力和鼓励。
潮新闻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孙美燕